皑皑白雪,莽莽天山。这里孕育了无数生命奇迹,滋养草原绿洲;也曾阻隔无数行人的脚步。
穿越霜雪,踏过沧桑,一代代人怀揣交往交流交融的梦想,寻路天山、绕行天山、翻越天山,最终——打通天山!
30日,天山深处传来欢呼声,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全线公里“咽喉”隧道,连接乌鲁木齐与天山南侧尉犁县的乌尉高速通车在望。
隧道通车后,从中部区域穿越天山连通南北疆只需20分钟车程,将改变天山南北的交通格局,缩短两地间的时空距离,促进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入交流发展。
冷风呼啸,寒途漫漫。出乌鲁木齐沿国道G216一路向天山南行,至海拔超4000米的胜利达坂附近,已是冰封雪砌难以通行。
不远处天山胜利隧道内已“三洞”贯通,直径8米多的中导洞位于中间,两个直径约为12米的主洞在两侧,隧道如避风港,宽敞明亮,两车道的路面平整通向远方。
这项工程,让家住隧道出口附近的牧民巴叶感慨良多。“希望早点通车!以前家人有急症,想去北疆就医,开车上山至海拔3000多米处就遇到大雪封路,只能原路返回。”世代生活在天山脚下的巴叶说,尽管南疆和北疆在地图上直线距离并不遥远,实际上却让乡亲们觉得隔着千山万水。
北有草原河谷,南有大漠绿洲。千百年来,东西延绵2500多公里的天山山脉,横亘新疆南北,拦阻往来通途。跨越天山,是新疆各族群众的殷切期盼。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致力于加快交通建设连接南北疆,先后派出数万名筑路大军奔赴天山,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崇山峻岭间铺就一条条通路。G216线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公路、G217线独山子至库车公路等,如同坚韧的纽带,将南北疆紧紧相连。
然而,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流、物流迅速增长,既有公路远不能满足南北疆来往的现实需要。
这是12月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县拍摄的天山胜利隧道入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天山雪云常不开”。巴叶居住的和静县畜牧资源丰富,但出山之路异常艰险,本地的优质畜产品常困于山中难抵远方市场。常年往返于和静县和乌鲁木齐之间的货车司机卡迪尔·阿不力孜说,冬季盘山道路时有结冰,大量运载煤炭、农畜产品的货车会滞留在途。
一条穿越天山的高速公路通道——乌尉高速公路在2013年被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它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如一条直线贯穿天山,直抵南疆的巴伦台、库尔勒、尉犁。
2020年4月,乌尉高速公路正式动工,其中,位于线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要在数千米高的雪峰巨山下穿凿而出,这也是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
“调动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隧道工程建设者们采用最先进工程设备、不断创新施工工艺,克服气候恶劣、地质断裂带多、环保要求高等困难,向着胜利的终点不断进发。
施工历时52个月,天山胜利隧道左右行车双主洞和中导洞“三洞”全线日在天山胜利隧道内拍摄的贯通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作为乌尉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天山胜利隧道建成后,穿越天山仅需约20分钟。乌尉高速公路预计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届时乌鲁木齐到南疆的尉犁县的驾车时长将从7小时左右缩短到3小时左右。
这是12月25日在新疆和静县拍摄的天山胜利隧道出口及附近在建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挑战前所未有。”负责设计天山胜利隧道的中国交建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彭文波坦言,工程建设要克服一系列难题——
这是12月25日在新疆和静县拍摄的天山胜利隧道出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的组合工艺相当于将整条隧道切割成段、分段施工。同时,还采用了我国首创的压注工法新型硬岩掘进机(TBM)‘天山号’‘胜利号’进行施工。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质量,也大幅缩短了工期。”中国交建乌尉高速六标段项目总工程师毛锦波说。
这是12月30日在新疆天山胜利隧道内拍摄的贯通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12月30日在新疆天山胜利隧道内拍摄的贯通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近年来,“三山两盆”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公路逐渐形成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交通网;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为主通道,临河至哈密铁路为北通道,格库铁路为南通道的“一主两辅”进出疆铁路架构日臻完善;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7个,航线网络逐步形成“一核多辅”“东联西出”“疆内成网”的体系。